我国的院前急救机构有多种组织形式,急救包既有独立的现代化的急救中心或院前医疗救护站,也有由现有医院承担的急救中心。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种模式:
1,北京市急救中心模式 有独立的急救中心。急救包以具有现代化水平和专业配套设施的独立型的北京市急救中心为代表,实行院前—急诊科—Icu急救一条龙的急诊医疗体系。急救反应时间是衡量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功效的重要指标。北京市急救中心在新建社区和近郊区扩建、兴建急救网点,努力达到急救半径3.5 km,急救反应时间5—10 min.从而接近发达国家的急救反应时间4—7min的水平。
2.上海医疗救护中心模式 我国大多数城市采用的模式。不设床位,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以上海市的医疗救护中心为代表。医疗救护中心在市区和郊县都设有救护分站,院前急救系统拥有救护车队,组成急救运输网,市区急救半径为3-5 km,平均反应时间为10m…。
3.重庆急救中心模式 急救包附属于一所综合性医院的院前急救,或由全市数所医院组成的急救医疗协助网,以重庆市为代表。该模式具有强大的急救中心,形成了院前急救、医疗监护运送、院内急救、Icu等完整的急救医疗功能。其特点是院前、院内急救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伤病员的抢救成功率。但医院的医护人员随车出诊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浪费。
4.广州急救指挥中心模式 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负责全市急救工作的总调度,其下以若干医院的急诊科为相对独立的急救单位,按医院专科性质和区、片划分,分片出诊。以广州市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为代表。
5.小城市的“三级急救网络”模式 急救包小城市的三缓急救网络。I级急救点设在乡、镇卫生所,n级急救站设在区卫生院,III级急救中心设在城市的综合性医院。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在偏远地区、农村尚无院前急救组织。
现代急救模式必须具备通讯灵敏、指挥有效、抢救及时、技术先进的特点。近年来,有些城市的急救指挥中心与医院的急诊科建立了无线电—电话联络系统,使之形成急救中心—急救现场—急诊科,三点一线的抢救呼叫网络,急救中心起着调度及枢纽作用,在其指挥协调下,各自在最短时间内分别立即行动,投入到应急准备和抢救之中。在接到指令后立即进行应急准备工作,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