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是EMSS体系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急救包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站。急诊科的应急能力是考核一所医院管理水平、医护人员基本素质和救治水平的综合指标。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注至急诊科的建设,但目前在许多医院仍未形成规模,甚至在——些大型医院仍停留在急诊室水平。其根本原阑在于医学院校没有设立相关专业或教学体系,缺乏相关教材、教学师资及实习基地,从而造成急诊急救人员的废乏。此外,急诊专业毕业后继续教育体系没有建立,职称晋升没有专门系列,这些进一步影响急诊急救医疗队伍的建设和稳定。进入21世纪以来,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正在促进和报动着我国急诊医学、急诊学科建设和急诊急救人)“的培养和发展。
1.急诊科管理模式 临床医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原始的全科医学模式不断向专科发展,并由专科不断向专病或单一系统发展,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使临床医疗水平有了迅猛的发展。但牧系统疾病的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医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急诊时则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问世以后,专科医师在急诊时出的问题更显露出了极大的弊端。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承担医院急诊急救医疗任务的一“级临床科室,承担着极为繁重的紧急救护任务,急诊科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下作质量。
(1)自主型(全科医学)模式:是指由急诊专科医师承担全部(所有专科)成大部分(内、外科)急诊工作,包括对平诊急诊患者的诊治,急救箱以及对急危重症伤病员的紧急抢救和处理的模式。该模式真正地体现厂首诊负责的宗旨,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急危互症伤病员的就诊和抢救,是目前最理想的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急诊模式需要配备—‘定数量的、具有一专多能、业务水平较高的专职急诊医师。
也有医院在全科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再分为急诊(创伤)外科、急诊内科和急诊ICU三个亚专科,仍IJ接诊外科患者、进行手术及术后管理,接诊内科患者,抢救各种急危至病,管理急诊病房和EICU。
(2)依赖型(专科医学)模式;我国现行的急诊工作模式基本都是依赖型模式阶段,相当于医院急诊室模式。急诊科只编有固定护土,急诊医生由各专科医生组成,分别承担着各临床二级学科(如内、外、妇、儿科)的急诊工作。管理方式也极不规范,由各专科管理或设1—2名急诊科主任行使管理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专科医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急诊急救丁作的需要,特别是大型医院的临床三级学科的医生,在面对复杂的急诊患者时常感到不能得心应手,还造成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3)支援型模式:急诊科主要承担EICU、急诊病房以及急危重病患者(急诊枪救空)的抢救工作。日常急诊有各专科轮流派医师承担或支援,急诊科负责行政管理和监督。
2.急诊科的设置与功能 目前,应急箱规范的急诊科应没置独立的急诊区,—般在医院的某一区域内,多与氏院门诊区邻近,其关镀是布局合理,既要做到宽敞、便捷,又能有效地预防交叉感染。急诊区应没有鲜明的标志,有独立的出人口,有救护车专用通道,确保运送患者的车辆可以直达急诊区入口。
急诊区的规模应与医院的等级和急诊量相适应,应设置分诊室、各科诊察室、抢救室、治疗室、手术室(或清创缝合室)、观察室、急诊病房和EICu。应单独开设发热门诊和肠道(腹泻)门诊。同时要设置诸如检验、影像检查、药房、挂号及收费等必要的辅助科室窗口。
为了急诊的高效运行,有利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可将急诊区或通道划分为以下功能区或通道:平诊(普通急诊)区或通道,接诊病情较轻、病苦程度不高的患者的急诊工作区或通道;急诊区或通道,接诊可能发展为危及生命,或虽不危及生命但却较痛普的患者的急诊工作区或通道;抢救区或通道:接诊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急诊工作区或通岿(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