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包扎是为了保护伤口不受再次污染,户外急救包达到压迫止血、固定骨折、关节、敷料等作用,减少渗血、渗液及预防水肿。包扎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为后期治疗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动作轻巧,快速敏捷,稳固,松紧度适宜,避免碰撞伤口,以免增加出血量和疼痛。打结要注意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通常用三角巾和绷带包扎。常用包扎方法如下。部创伤者不宜用此法。
3)双人椅托法 甲以右膝跪地,乙以左膝跪地,各以一手伸人病人大腿下而互相紧捏,另一手彼此交替支持病人背部。
4)拉车式 两个救护者,一个站在伤病员头部,两手插到腋前,将其抱在怀内,一个站在其足部,跨在病员两腿中间,两人步调一致慢慢抬起,卧式前行。
(2)器械搬运 是指用担架(包括软担架)、移动床(轮式担架)等现代搬运器械,或者就利用床单、被褥、竹木椅、木板等作为搬运器械(工具)的一种搬运方法。
1)担架搬运 担架搬运是院前急救最常用的方法。目前最常使用的担架有普通担架和轮式担架等。
2)床单、被褥搬运法 遇有窄梯、狭道,户外急救包担架或其他搬运工具难以搬运,且天气寒冷,徒手搬运会使伤(病)员受凉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搬运方式容易造成伤(病)员肢体弯曲,故胸部创伤、四肢骨折、脊柱损伤以及呼吸困难等伤(病)员不宜用此法。
3)椅式担架或椅子搬运法 楼梯比较狭窄和陡直时,可用牢固的椅式担架或竹木椅作为工具搬运伤(病)员。失去知觉的伤(病)员不宜用此法。
2.常见危重伤病员的搬运
(1)脊柱、脊髓损伤的搬运 遇有脊柱、脊髓损伤或疑似损伤的伤(病)员,不可任意搬运或扭曲其脊柱部,在确定性诊断治疗前,按脊柱损伤原则处理。
(2)颅脑损伤者常有脑组织暴露和呼吸遭不畅等表现的搬运 搬运时应使伤(病)员取半仰卧位或侧卧位,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脑组织暴露者应保护好其脑组织,并用衣物、枕头等将伤(病)员头部垫好,以减轻震动。
3,注意事项
(1)徒手搬运,动作要轻稳、敏捷、协调一致,避免震动,减少痛苦,对路途较远的病员,则应寻找合适的工具。
(2)搬运时注意病人的安全,动作要轻稳,不可触及患部;伤(病)员拍上担架后必须扣好安全带,以防止坠落;上、下楼梯时应保持头高位,尽量保持水平状态;担架上车后应予固定,伤(病)员保持头朝前脚向后的体位;对不同病情的伤(病)员要求不同的体位,使病员舒适。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户外急救包较长时间和远距离的运送应定时翻身,调整体位,协助大小便、饮食等。
(4)对骨折及脱位、大出血的病人,应先固定、止血后再搬运。
(5)输液病人应妥善固定,保持通畅,防止滑脱,注意输液速度的调节。
(6)重视危重病员的心理支持,使病员积极面对。
(7)在自然条件恶劣时,应注意保暖、遮阳、避风、挡雨和雪等。